2018/04/16

主管守則

擔任主管,就沒有抱怨的權力!
如果你抱怨的是部屬,那就顯露了你缺少了識人育人用人的能力
如果你抱怨的是同儕,那就顯露了你沒能經營人脈、圓滿處事的能力
如果你抱怨的是上司,那就顯露了你沒有向上管理、讓長官安心放心的能力
如果你抱怨的是客戶,那就顯露出你沒能儘早看出客戶要的是什麼、在意的是什麼
如果你抱怨的是供應商,那就顯露出你拿了棍子與蘿蔔還管不好那頭驢子
如果你抱怨的是大環境,那就顯露出你沒有洞察機先的遠見

問題來了,作為一位主管,別再只是抱怨了!
因為解決問題就是主管的天職
在動嘴巴前,請先動動腦子展現出你比部屬優越的擘劃能力
在動手指前,請先用用關係把部屬拿不到的資源協調出來
在下決策前,也請聽聽部屬們的聲音,並適時地採納
然後捲起袖子,帶著夥伴們一起解決問題
如果問題沒能解決,就請拿出你的肩膀
如果問題順利解決,就退後一步,讓你的夥伴們站在你的前面

因為,你是主管!

2018/04/04

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

「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」
這是我很景仰的彭明輝老師所著。就我所知,這本書的大部分的內容是他寫給他lab學生的一份guideline,經過多年的累積才有這本書的誕生。

怎麼為這本書做紀錄呢?
真的好難,因為這本書一整個都是重點。讀這本書時,我一直在想,如果我還是學生時就有這本書,那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吧!

很建議老師們,當收一位學生(不管是博班、碩班、或只是大學部)進你的lab時,可以請他讀過這本書,讓他明白在你門下的這幾年,應該要學到什麼、應該要有什麼能力、應該要做什麼、又應該在哪個時間點做這些事...。當然,每位老師都有自己帶學生的方法,也有不同的要求,但我想很多老師可能沒有辦法把那麼多細節的事灌進學生體內,也沒辦法亦步亦趨地盯著學生的每個步驟,更沒辦法把這些重點寫下來讓學生們時時檢視;而個人覺得以彭老師的經驗、能力與歷練,已經把碩博生該知道的事,八九成以上都寫進這本書中了。而且這本書的內容,有很多是同為教育界的後進們學習與借鏡!

如果你是碩博班生,或是對做研究有興趣,也準備考研的大學生,這本書真的值得你讀!你應該要知道寫論文有怎樣的流程、規則、潛規則。可是,你跟到的老闆可能很忙,會忽略該告訴你一些你應該知道的事;也可能你的老闆較茁於言詞,沒辦法把一些細節清楚的讓你知道;或是你還不清楚在碩博班到底該做什麼、該學什麼、該怎麼在學術界的叢林中存活...,也許該找這本書一讀,為自己拿份這個學術迷宮的地圖,然後平安地走出這個學術叢林!

真要做這本書的筆記,可能要把整本書的內容都貼上來!所以,找一本來拜讀一下吧!

後記1:彭老師寫的導讀
後記2:蠻喜歡這篇,對許多菜鳥研究生來說,怎麼讀paper真的是如薛西佛斯般無止境的酷刑

2018/04/01

大數據資本主義


此書作者提到「富數據」,在平台世代中,不僅僅只是海量的資料,我們能獲得的還有多樣化的資料。因此不只是大數據(big data),更是富數據(rich data)。

富數據可以給我們帶來甚麼改變?作者首先提到了市場機制,他認為市場不只是僅促成產品的交易,還能促成技術、勞力、知識、時間等等的流動,簡言之,就是價值的流動。而市場很重要的機制:
  • 協調合作,以達到超越個人能力所能及的成就
  • 價值交換
相對於分散式的市場,作者也提到了企業。他認為傳統的企業運作方式皆為集中式,但隨著社會與技術的演變,企業或組織也將逐步走向如市場的分散式,用市場的機制來改造企業的運作模式與效能。
市場企業
資訊流動與決策方式 分散式 集中式
溝通協調 透過交易行為 階層管理,集中決策
目標一致性 目標不須一致,追求各自利益 目標一致,追求共同利益
資訊流動 點與點(P2P) 流向中央核心
組成份子 動態且具彈性 固定

隨著平台架構技術演變,交易資訊會更加透明:

  • 分享賣方(商品/服務)與買方(偏好)的富數據
  • 供需媒合邏輯
  • 紀錄與呈現,以挖掘偏好

傳統市場中,供需資訊不透明、不明確、不完整,因此常見到生產不足或過剩的問題。由於資訊透明化,市場也會走向去中心化、P2P的價值交換,提升交易效率。

在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模型中,探討了價格與數量在供給與需求的變動下,會有怎樣的關聯。但交易的資訊非常多且複雜,傳統的市場中,很多資訊是難以取得、紀錄或處理,在模型中也難以探討這麼多的資訊,因此便將這些資訊濃縮成容易量化的價格。這樣的濃縮大大簡化了理論探討,但對資訊越來越透明的平台經濟,這樣的簡化會讓理論與實際失真,因為價格並不等同於價值,而只是供需雙方折衝,以量化金額為指標來呈現大量的資訊。資訊資到壓縮,失去了商品與偏好等之細節,便難以完整反映出交易的真正樣貌。

未來市場,資訊的流動會是簡單、快速、雙向、無距離,讓市場的本質成為基於資訊的排序機制。

而這樣的演化,會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。但是作者也在書中提到,這條路上仍應該注意「老大哥」的形成,以及工作權益、分配正義等等的議題。而這些議題更值得更多的經濟、心理、社會學家投入,以讓科技的發展真正為人類社會加分。

2018/03/10

FinTech跟我有什麼關係

FinTech是個很夯的話題,也許很多人對FinTech這個自摸不著頭緒。他是Finance + Technology。也就是將科技技術應用到金融財經上的跨領域結合應用。FinTech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再進行,但最近由於許多科技有很大的突破,所以FinTech又有一波新的變化,有人稱之為FinTech 2.0。

就像是「科普」書籍一樣,這是本以很淺顯的方式介紹FinTech的「金普」書籍。這本書不厚,約200頁,加上很淺顯,很適合在周末花一兩天的時間就讀完。

下圖為書中所附之FinTech各項服務的概觀圖,透過這張圖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各項科技在拼圖中的位置,也許大家能想想某一塊是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技術來取代,就可以產生新的、不同的商業應用,創造出迥然不同的business models。



雖說用淺顯的方式來說明一些技術,但對非科技類的讀者來說,應該會對所提到的科技技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;對已經很熟悉技術的人來說,這本書從金融財經角度的切入,並提到10個現有領域應用及未來發展,可以讓技術人了解一下這些技術如何跨領域應用,以及未來可以有怎樣發展空間。對我而言,這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。

將此書主要內容整理如下心智圖,點選這裡可下載詳細的圖檔。

2018/03/03

「機器 平台 群眾」筆記

這本書提出三個正在改變世界的趨勢,未來世界的走向,也將取決於這三個概念的發展方向與成果!很值得未來還需要生存於這世界的人一讀與思考。

這裡筆記一下此書的重點(也加進我的理解與觀點),供我自己在日後,也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。

  • 機器 Machine (vs. 人腦)
    • 機器依據模型/演算法的計算能力優於人,也不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擾
    • 目前機器在將新的常識/知識內化的能力仍薄弱
    • 機器尚無法有效應付人類的情緒狀態及社會性需求
    • 人腦與機器未來將發展出新的夥伴關係
      • 由機器主導常態性的運算與決策
      • 人扮演如基因突變的機制,使決策有機會脫離常軌,產生創新突破,不會陷於local optimum中
      • 人可以依社交面向來調整機器的決策

  • 平台 Platform (vs. 產品)
    • 平台之特質:
      • 免費:邊際成本近乎零
      • 完整:數位化,副本與正本無異
      • 即時:重製與遞送的時間非常短
    • 促生出新的business model
      • 以新技術與運作模式,帶出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,產生更多新的流動性
      • 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使用資源,並活化閒置之資源
      • 改變成本結構,改善供需媒合,創造價值最大化
      • 以透明公開的模式,降低資訊的不對稱
    • 實體產品雖不可或缺,但逐漸成為平台經濟的附庸

  • 群眾 Crowd (vs. 核心)
    • 群眾無層級體制,不受約束,易促成自由表達與創新
      • 可以利用如市場的價格機制(如評價),對各項產出進行驗證
    • 群眾具有多樣性,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進行思考、提供資源
      • 技術、人脈、金流
      • 定義目標,制定合約,集眾人之力來達成
    • 點對點、分散式、去中心化
    • 去中心化能否成功,奠基於合約之權利義務定義的透明與完備
    • 群眾具多樣性,需要更有效的溝通協調
      • 社交能力會越趨重要
    • 核心仍有其重要性,但需要賦予新的定位與運作模式
      • 成本最小化
        • 交易成本
        • 生產成本
        • 協調成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