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01/07

JavaMail 遇到 MessagingException

使用JavaMail送信時,在開發的機器(WinXP)以及staging server(Ubuntu 11.04)上,都可以正常送出。但在正式server(CentOS 6.3)上,卻無法送出。檢視log file,發現有exception
javax.mail.MessagingException: 501 5.0.0 HELO requires domain address

關於這個exception,Oracle在官網上倒是有一些解說

回頭來瞭解SMTP protocol一下,參考了這一篇,猜測可能是OS沒有設domain name,用指令查了一下,果然是如此。所以問題不
在於OS,而應是安裝時有沒有去設domain name吧。
$ domainname
(none)


因為之後會deploy出去的環境,也不知道作業系統的管理者是不是會去設domain name,所以先從加property的方向來解決,看能不能work。


用這樣的方式,就可以正常送出mail了。
留個紀錄,以後如果再遇到,就不用找太久了。

2013/12/31

禁比特幣?

今天看到這則新聞「央行下禁令 第三方支付禁比特幣

雖然我一直弄不清楚比特幣的實際價值在那裡,(不過我想,應該有比我更聰明的人瞭解它的價值與潛力),但實在不太認同央行用「禁止」的方式來對待比特幣。我猜想,央行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。我們的政府官員常有父母官的天性,會用其「大學問」的角度出發與思考,建立許多制度來「保護」人民, 避免人們受到傷害。

台灣在2012年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,並於2013年開始實施。很多人都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設置,是一種新加坡成功經驗的移植。政府對自由經濟示範區所下的slogan就是「自由、開放、前瞻」,其精神在於鬆綁人流、物流、金流、資訊流等限制,以活絡經濟活動

回到比特幣,我們看看新加坡,新加坡央行並未禁止比特幣,而是宣稱比特幣交易是商業考量,政府無權過問,也不會干涉比特幣的交易與使用

我們決定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,不也是希望能引發經濟貿易的創新嗎?而創新不就是種冒險,充滿了失敗與機會
但當央行管控的大環境已經劃出這樣的框框,是否已經宣告關上這個方向的路了。所有關於比特幣的未來在台灣就到此為止?政府高官以大學問來劃框框,是否也代表了政府想要的「自由、開放、前瞻」是有條件與限度的?這樣的姿態,是否會阻礙國外想追求創新的動能進入?

2013/12/28

台中市部分區域2021年後禁行機車,環保?

25日在議會三讀通過「台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」。原本市府規劃指定公告區域內禁止行駛二行程機車,議員修正為「自110年1月1日起,市府府得公告指定區域內,禁止行駛燃油機車;並於105年1月1日前訂定相關獎勵汰換辦法。」
 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31228/310985.htm

從環保的觀點,很欽佩台中市的勇氣,但也從低碳的觀點,也質疑這樣的作法

低碳,燃油機車是當務之急?
一般我們在解決問題時,會從首要問題先解決。
我不知以台中市來說,碳排放的首惡是不是機車?我不知台中市是不是有做過這個研究?
這篇報告來說,私人交通工具佔10%,不是前三名,而且機車是10%裡的部份。

這篇報導中還指出
看來,汽車的單為排放量,是機車的4倍多。
先拿機車開刀,是正確的選擇嗎?

也許,上述那篇文章是已開發國家的資料,台灣不知道差距多少?

民眾的因應
這篇統計來看,台中市約一半(49.5%)的日常使用運具是機車,到101年九月的統計,台中市有1,752,195部機車。
當這法令開始實施的初期,「只有」部份區域禁機車,影響到的應該只有「少數人」,也就是會進出這些「禁區」的民眾要做應變。假設,「只有」兩成的民眾會受影響,那就約有35萬部機車。這些民眾要怎麼辦?
我想,民眾應該有幾種選擇:
  • 公車
    在台中生活過的朋友應該很瞭解,台中的公車很可怕,市區也許好一點,路線密集,班次也多,但是非市區的部份 (請記得還有以前的台中縣), 等車可能要等 等 等 等 等 等... 
  • 步行 or 自行車
    如果短距離也許還可行

  • 電動機車
    家裡有一部電動機車。以自身的經驗,目前的電動機車續航力不算遠,充電6~8hr約可走20Km(而且隨著電池的蓄電能力衰減,這數字應該還會往下走)。對外務為主的上班族,我想他們應該會很猶豫吧
    更何況,電動車真的能減碳嗎?連國科會的報告也有質疑

  • 汽車
    如果上面都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案,那...這就是唯一的方案了

如果實施範圍擴大,影響的機車就越多

交通衝擊
上面假設初期有35萬部機車受影響,再假設,有三成改成以汽車做為交通工具,那台中市應該會多出約10萬部汽車。10萬部,也就是多了10%。
多10%的車子在台中的路上跑,不知道現有的駕駛人會怎麼想?如果是我,我大概會#$&(&^@
多這麼多車子塞在路上,我不知這樣算不算是減碳了...
另外,台中有沒有這麼多的停車位能容納這麼多的小客車?
很多熱門地點的停車場是嚴重不足,車子排到停車場入口之外,回塞到馬路,讓整個區域的交通更塞...

商業衝擊
希望劃入禁區的區域,在停車的規劃上是足夠的
台中市中區,一個沒落的商圈,目前到此消費的,大概就是搭公車或騎機車的年輕族群或過往客,以及外勞。開車族大概很少會進來。
就像我,我就不太會考慮開車進中區買東西,因為停車太不方便了。要不就是沒停車位,要不就是停車場遠了點。如果要進中區買東西,我大概都會騎機車。
如果,中區被劃入禁區,我想我大概不會進中區買東西吧。

期待
  • 希望,在民國110年時,台中市的大眾運輸系統可以更完善,讓公車捷運族所要付出的金錢與時間成本,都是騎機車的兩倍以下 (超過的話,能接受的人可能就不高了),最好是低於騎機車,這樣更讓機車族有動機轉變為公車族
  • 希望,目前就已不足的停車空間能加油,足以容納未來會大量成長汽車數
  • 希望,交通局能「主動」「積極」的檢討交通動線,交通大隊也能 「 嚴格疏導」交通,如果有開車到三民路一中商圈附近,就知道這種痛。三個車道都還能塞車,不是因為車多,而是動線混亂,「大虎」們為所欲為 (我每天都能看到這景象),這樣才能讓汽車行駛更順暢,減少走走停停,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
  • 希望,在百萬機車族的犧牲下,台中的「低碳」目標可以達成




2013/12/26

IBM的五年五大預測


IBM剛公布的五年五大預測
主題幾乎都是在透過大資料與運算能力,提供智慧化的生活體驗



  • 個人化的教室
    「教室」會觀察學習者的動態,提供更適性的資源來幫著學生與教師
  • 零售店將會擊敗網上商店
    在網購獨霸的今天,這一點應該很不可思議吧。不過這裡的零售店可是變形過的零售店。零售店將整合現場實體、電腦協助的個人化與室內定位等等技術,提供出全新的實體購物經驗。
  • DNA層次的醫療
    透過更快速與廉價的計算能力,經以基因剖析確定治療方案的時間,從數周降至數分鐘,協助醫療人員針對病人的DNA特徵,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
  • 整體的安全防護
    通過背景、環境及歷史資料分析,來全方位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,對超出常規的行為做出推斷、警告與處置
  • 智慧城市
    市民透過smart phone來取得城市的生活資訊,也透過smart phone回饋各種資料到城市系統,城市會消化吸收市民免費提供的那些訊息,經分析後成為新的生活資訊,並能自動調配資源到所需的地方


透過大量即時蒐集個人資料,並配合超級的計算能力,確實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體驗。不過,科技是兩面刃,這些能力若是有心人士之手,恐怕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災難。

2013/12/21

你真的需要Big Data嗎?


Big Data大概是這兩三年來流行的buzzword了。企業或組織都思考著怎麼從現有的資料中去找出商機,或是想著建立什麼機制來搜集更大量的交易與來往資料,然後丟進去分析器去。而設備與軟體商則是想盡辦法,弄些商品或項目出來,好趁著這波浪潮,把產品賣出去,好賺一票。

對不少組織來說,他們在Big Data的洗腦下,不管有沒有目標與方向,都開始從倉庫裡挖出陳年的資料,希望那些軟硬體設備能像哈利波特的魔杖,輕輕一揮,就能找出那個族群客戶貢獻度最高的、那些特質的客戶最有忠誠度...

不過,真的凡事都要靠Big Data嗎?沒有Big Data就行不通嗎?

在這篇“Little Data” Matters, Too 裡,提出了一些經驗。作者分享了一些實際案例,告訴我們在現實世界中,有不少企業,一直用著 "Little Data",用著很少的經費與設備(甚至不花錢),就找出了很多能改善績效或產品的方案。
例如,直接與各地的客戶聊聊,是不是比透過資料來認識客戶更直接、更透徹?

在思考是否要採用Big Data?也許先想想你的目的是什麼?想得到這些解答有那些途徑?真的只有Big Data才能做到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