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/02/10

說故事的力量

這是在茉莉二手書店挖到的二手好書

書的概念架構在第一章就呈現出來了,後續其餘的章節則是補充了第一章的骨架。因此,讀完第一章就大概已經吸收作者要傳達的意念六七成以上了。

第一章中舉出了六種發揮影響力的六種故事型式:

  • Who I am
  • Why I am here
  • The vision
  • Teaching
  • Values in action
  • I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

以下把這本書的重點以及我個人的領悟整理出來,希望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能有所幫助


  • 目的:傳達思想與理念,進而影響他人
  • 為什麼要透過故事
    • 簡化現實世界、狀況,使人容易理解
    • 包裝理念,引起聽眾共鳴
    • 交織時空、價值、論述
    • 以較柔性的途徑走入聽眾心中,減少價值衝突所引起的心理防衛及排斥
    • (簡單說,故事就是現實的美肌工具)
  • 如何說好故事
    • 信任與認同
      • 建立與對象的連結 (我們是同一掛的)
      • 真誠
      • 用問題來引導對方進入故事情境,或說出其故事
    • 引起共鳴
      • 預留想像空間,使聽眾在腦海中產生圖像,幫助達到身歷其境
      • 對細節也多加描述,讓在腦海中所營造的情境更加真實
    • 持久的影響
      • 在故事中建立如副歌般的片段,深植入聽眾心中,使影響力更持久


後記:這本書所提出的概念相當實用,不愧是Amazon五星。遺憾的是我不太適應此書中文翻譯的語詞表達,一句或一段話常要重讀幾次才能了解詞意,所以降低閱讀讀此書的速度了。

2018/02/07

0206地震紀錄

這幾則新聞放在一起看,就蠻有趣了

2017/12/23
https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71223/1078201.htm

2018/02/04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1803/2968004

2018/02/05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百年週期引花蓮強震-氣象局出面打臉-065435233.html

2018/02/06 12:30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1807/2970649

2018/02/07 00:00
https://news.ebc.net.tw/news.php?nid=98173

2018/02/07 00:40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865702

2018/02/07 04:09

2018/02/07 07:28
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new/realtime/20180207/1293529/

2018/02/07 10:15
106年地震偏少 郭鎧紋曾直言不妙
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soc/201802070120-1.aspx

2018/02/06

暖暖的斑馬線

傍晚,騎著電動機車在回家的路上,來到一個車水馬龍的路口
紅燈,隨著車陣停了下來

橫向對側的斑馬線上有一對老夫婦
老爺爺支著拐杖,老奶奶提著便當,攙著爺爺
以蹣跚的步伐過馬路

小綠人開始奔跑起來了
老夫婦還有三分之一的馬路要過
他們加快了腳步
但,仍是蹣跚

靜止的小紅人出現了!
還有七秒!
再怎樣的加快,也依然蹣跚

思索著該怎麼幫助他們
想著等綠燈亮起時,慢慢前進到老夫婦的身旁停下
幫他們擋住後面的來車,讓他們能安全的通過馬路

綠燈亮起
車陣開始緩緩前進
我前面的幾部機車,並沒有繞過老夫婦
而是如我想做的事一樣,慢慢前行,在老夫婦旁停下
擋下後方車流,守護著老夫婦通過馬路

最強一波寒流的傍晚,好像,也沒有那麼冷了

2017/11/09

Python群集型態整理

常用的Python群集型態有list, tuple, set, dict,把它們的特性整理一下

ListTupleSetDict
element typeobjectobjectobjectkey-value
(object-object)
orderedYYNN
mutableYNYY
duplicableYYNN
(unique key)
example[1, 'b', 3, 3](1, 'b', 3, 3){1, 'b', 3}{'a': 1, 'b': 'hello', 'c': 'hello'}

2017/11/06

凡走過,必留下,痕跡

有位朋友的組織要擴編,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團隊,一個主管級的職缺。職稱與福利看起來都很有說服力,不過仔細思考後,因為那個產業別是我不熟悉的領域,也是個不容易短時間進入的領域,恐怕沒辦法在他預想的時間裡就能有所成果,加上這也不是很吸引我的領域,所以我婉拒了,但是答應他幫他找合適的人選,因為腦海中浮現了一位在這個領域耕耘多年的學生,他有很充實的技術與經驗,擔任那個主管職缺應該不是問題

過了幾天後跟朋友見面,向他推薦了這位學生,先描述了這位學生的經歷,用fb讓他看了這位學生的樣貌。朋友接過手機滑了一陣子,認真地看了好幾篇po文,然後把手機還給了我,說這位學生不合適。
我問朋友,這位學生在此領域有十年了,不管是學歷、domain knowledge或是軟體開發能力,應該都足以勝任,只看fb的資料就否決掉,會不會太武斷,要不要約談過後再下定論,或至少看過正式的履歷再說

這位朋友說,從fb, ig, twitter, blog上,比經過美化的履歷更能看到一個人的本質;他開出的職缺是要帶團隊做創新的東西,這個人必須不被自己的經驗、想法綁住,先要能夠接受來自部屬、長官、外界、競爭對手等的想法與作法,然後再去驗證,綜納出團隊要走的方向、該走的路徑
他說,從學生的言論中,他看出這學生是個行為很容易被主觀意識綁架的人。他認為每個人的學習、背景、價值觀都不同的,所以具有主觀意識是正常的;但是,他從這學生的言論中,常常能看到單一角度、欠缺驗證的主觀。如果行為表現是主觀意識至上,沒有求證或依不同角度來修正立場與原則,他覺得還不適合成為該職缺主管的人選,頂多只能成為技術面的工具人用用。

凡走過必留下痕跡!
這些年下來,你留下了怎樣的足跡?
這些足跡,是否將影響別人看你的方式?也影響著你日後的軌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