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11/06

凡走過,必留下,痕跡

有位朋友的組織要擴編,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團隊,一個主管級的職缺。職稱與福利看起來都很有說服力,不過仔細思考後,因為那個產業別是我不熟悉的領域,也是個不容易短時間進入的領域,恐怕沒辦法在他預想的時間裡就能有所成果,加上這也不是很吸引我的領域,所以我婉拒了,但是答應他幫他找合適的人選,因為腦海中浮現了一位在這個領域耕耘多年的學生,他有很充實的技術與經驗,擔任那個主管職缺應該不是問題

過了幾天後跟朋友見面,向他推薦了這位學生,先描述了這位學生的經歷,用fb讓他看了這位學生的樣貌。朋友接過手機滑了一陣子,認真地看了好幾篇po文,然後把手機還給了我,說這位學生不合適。
我問朋友,這位學生在此領域有十年了,不管是學歷、domain knowledge或是軟體開發能力,應該都足以勝任,只看fb的資料就否決掉,會不會太武斷,要不要約談過後再下定論,或至少看過正式的履歷再說

這位朋友說,從fb, ig, twitter, blog上,比經過美化的履歷更能看到一個人的本質;他開出的職缺是要帶團隊做創新的東西,這個人必須不被自己的經驗、想法綁住,先要能夠接受來自部屬、長官、外界、競爭對手等的想法與作法,然後再去驗證,綜納出團隊要走的方向、該走的路徑
他說,從學生的言論中,他看出這學生是個行為很容易被主觀意識綁架的人。他認為每個人的學習、背景、價值觀都不同的,所以具有主觀意識是正常的;但是,他從這學生的言論中,常常能看到單一角度、欠缺驗證的主觀。如果行為表現是主觀意識至上,沒有求證或依不同角度來修正立場與原則,他覺得還不適合成為該職缺主管的人選,頂多只能成為技術面的工具人用用。

凡走過必留下痕跡!
這些年下來,你留下了怎樣的足跡?
這些足跡,是否將影響別人看你的方式?也影響著你日後的軌跡?

沒有留言: